肾不好,手舌有这些特征一茶一汤一操,护

2022/12/27 来源:不详

如何诊断是否是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10/5612059.html

调肾

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韩学杰老师做客《养生堂》,分享沈氏女科经典又神奇的调肾秘诀,顽固性高血压人群、糖尿病肾脏病变人群、中老年肾虚人群都能从中获益!

病例:

二十多年前,王阿姨是一位夜间血压飙升到毫米汞柱、心律不齐伴随严重心慌、一分钟最慢只有38次心跳的患者,反复就医不见好转,却在半信半疑的状况下,进行中医调理后,逐步恢复,到现在早搏完全消失、血压始终稳定。

像王阿姨这种吃三种以上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然无法控制的高血压,称为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时间久了,会伤津耗气,导致气阴两虚,最后伤及到肾。

肾虚的患者,如果调理不好,很快就会影响到肾脏,严重时还会伤及心脏,引起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衰等。

通过手掌看肾虚临床上发现,手掌小鱼际皱褶多且扁平凹陷的人,多半是肾虚;在此基础上,手掌颜色发红是肾阴虚,而手掌褶皱多、浮肿发胖是肾阳虚。

肾阳虚:

手掌颜色发青发暗,有褶皱、关节肿

肾阴虚:

手掌心发红,手指皱褶多

阴阳失调:

掌心发红,手指肿胀

沈氏女科的调肾阴阳方,不单纯针对肾阳虚或肾阴虚的问题去补阴或补阳,而是强调阴阳双补,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调阴阳的药物也会随证加减,在剂量上有所差别,从而达到阴阳兼顾,不上火也不寒凉,患者在缓解症状同时,全身舒适、阴阳调和的效果。

这也是给王阿姨治疗的方子,调理好肾的阴阳,二十年来她的血压就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调肾阴阳方

滋阴降火:

生地黄、黄精、枸杞、白菊

补肾阳:

生杜仲、桑寄生

降压四味药:

钩藤、泽泻、川芎、莱菔子

如果您属于用了三种以上降压药(包括利尿剂)仍然无法控制高血压,需要四种药才能勉强控制的人群,可以拿着韩老师所介绍的方剂跟您的医生咨询,看是否适用沈氏女科的百年经方。因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千万不要在家自行使用!

如果您的症状不重,想通过茶饮辅助调理,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对肾阳虚、肾阴虚都适用的杜仲菊花茶。

杜仲菊花茶

药材:

生杜仲10克、核桃肉10克、白菊花5克、葛根10克、银杏叶5克

生杜仲阴阳双调;核桃肉补肾益脑;白菊花清肝明目、

泻热;葛根引药上行;银杏叶有助于增加心脏脑部供血。

用法:

直接煮水代茶饮即可,这个量是一人一天的煮水克数,可以连续喝一个月。如果阳虚症状严重,菊花可以少一点,口舌生疮、上火人群禁用。

适应症:

腰膝酸软、尿频、手足冷、烦躁易怒、舌淡苔薄脉沉细

除了顽固性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人群病程久了也容易累及肾脏,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肾衰或尿毒症,因此一定要及早干预。

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病程久了就会耗伤津液,伤及脾肾,最后五脏都虚了。所以大部分的疾病到最后,都是阴阳俱伤,需要阴阳双调,才能去除病因。

糖尿病肾病的手舌特点

手掌色红、掌根尤其红,中焦部位青黄

舌质暗红、有裂痕、舌黄腻或薄白

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又有以上症状,说明您的可能已经往糖尿病肾病发展了,需要及时调理。

沈氏女科针对糖尿病肾病,在调肾阴阳方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古方玉锁丹,有非常好的降糖护肾效果。

调肾阴阳方+玉锁丹

滋阴降火:

生地黄、黄精、枸杞、白菊

补肾阳:

生杜仲、桑寄生

降糖三味药(玉锁丹):

五倍子、生龙骨、茯苓

同样要提醒您的是,不可以在家里直接用这个方子,一定要咨询医生根据您的具体病情,做出调整加减后再使用。

很多疾病最后都会伤肾,加上中老年人群本来就容易肾虚,我们可以在平时生活中注意阴阳兼顾、调补肾脏,您可以试试韩老师自己也会常吃的一个食疗方——补肾强骨盅。

补肾强骨盅

做法:

适量黄精、虫草花、半个老玉米和排骨炖煮即可,可以每周吃1-2次。

虫草花

有益肺补肾的作用,还能提高免疫力;黄精滋补肺脾肾三脏之阴,经常服用可以使阴液充足、皮肤润泽;玉米有健脾、润津止渴、利湿的作用,可以保护脾胃,使脾胃强盛;排骨偏阴、偏凉,补充营养。

除了这个食疗方,沈氏女科还有一套护肾功,经常锻炼,可以护身强腰。

护肾功

先把双手搓热,放到腰背部,上下搓动,搓动的同时抬起脚跟,每天搓两三百次,身体会逐渐热起来。

这样我们的整个经络就更流通了,血液循环也会更快,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护肾强腰膝的效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