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晕,国医大师有良方
2024/8/26 来源:不详头晕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症状,不过同是头晕,背后的原因和辨证分型却可能完全不同。如何判断属于哪一类型的眩晕?分别对应使用什么方药更加有效?何若苹教授为我们总结了“清源何”第三代传人、首届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的临床治疗经验。
眩晕是一种证象,临床上有单独出现的,亦有伴随其他证候同时出现的。眩晕又称头眩,眩指的是眼发花,甚至发黑,晕是指头旋晕转。《素问·至真要大论》从病机上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则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历来医家叙述眩晕之病因,虽说法各异,但总是以《素问》《灵枢》所说为立论之基本。其中突出论眩晕病因的,以刘河间之由于“风火”说,朱丹溪之由于“痰”说,张景岳之由于“虚”说,影响较深广。张景岳综合前人所论眩晕,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证之临床,此说可信。
目前中医资料中关于眩晕一证的分类,大体上以肝阳上扰、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四种为主。临诊时在习惯上多先分清标本虚实,本虚者,以肝肾不足、心脾亏损为主;标实者,以肝风、火、痰、湿浊为主。家父有以下见解。
(1)因肝火内动、肝阳上扰眩晕者,每因烦劳、恼怒而眩晕作,常见口苦,苔黄,脉弦。常以平肝潜阳、解肝郁、清肝火诸品。常选用逍遥散、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本虚肝肾不足甚者,亦可酌用杞菊地黄丸之属。
(2)湿痰壅遏致眩晕者,则常见头脑晕兼闭塞,气促泛漾,苔白腻,脉濡。治以祛痰湿为主。以二陈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或选用泽泻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若气虚夹饮者,则往往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重下轻所致,常以六君子汤为主加减治之。
(3)体虚眩晕甚者,兼有气促,脉微,自汗不已,以重用人参或党参并六君子汤为宜。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常有手足心热,舌质红,脉弦细,常选用六味地黄汤。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往往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常选用右归丸之类。
临床所见,往往虚实互见,或本虚标实,或数种成因见证交织并见。更有眩晕不甚,而头目不利者,多为气血亏虚而肝阳上扰之轻症,可以川芎散、防风散类见效。此外,古人亦有将眩晕分为“真眩晕”及常见的头眩目花。所谓“真眩晕”,见于明代方隅之《医林绳墨》,系指眩晕突然发作,并有屋宇旋转、恶心呕吐等症象。此相似于西医所谓“平衡感觉障碍”,由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的病变所造成。临床见到这种病例,亦须分虚实寒热,辨证施治之。
典型案例陶某,男,67岁,干部。
初诊:年11月4日。头昏眩有闭塞感,并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秋深则痰嗽多唾而眩晕难支,脘满闷,气促而泛漾,苔白腻,脉濡。宜除饮平眩。姜竹茹12g,法半夏9g,枳实9g,炙甘草6g,茯苓15g,泽泻9g,橘红6g,白术9g,生姜2片。4剂。
二诊:药后气促泛漾已平,头眩亦减,脉濡苔白,仍以原方加减而进。
按:本例为湿痰壅遏之眩晕,亦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所举“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之谓。因饮邪阻遏致脾气不升而胃气不降,故以泽泻汤合温胆汤以化浊燥湿、清滞除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