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最正确的鉴别

2023/11/14 来源:不详

如果你有肾虚,你到底属于是肾阴虚,还是属于肾阳虚,还是属于其他种类的肾虚?各种肾虚到底都该怎么治?首先第一个,肾阳虚。在中医讲的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所以说一旦肾的阳气虚弱,那全身的阳气都会变得虚弱。而什么是肾阳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身体中的热气就像是身体中的小太阳一样。如果说身体中的肾阳不足了,那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会怕冷、手脚会特别的凉,那尤其是脚凉的特别严重。平时喜欢喝热的,不喜欢喝凉的,穿的衣服也要多一些,一伸舌头、舌质淡、舌苔白,但是它既然属于肾阳虚,它一定有肾虚的表现。那肾在哪儿啊?在我们腰部叫腰为肾之府,所以说它就会出现腰痛、腰酸的问题。但是它既然肾阳虚,他经常会感觉腰凉的特别厉害。第二个,肾主骨,所以说经常会感觉到膝盖又凉、又酸、又疼,特别容易会受风、受凉。第三个,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一旦肾阳虚出来了,就容易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而肾开窍于耳,那一旦肾阳虚了,还会经常容易出现耳鸣。肾主生殖,所以说男性最常见的会出现像阳痿、早泄这样的问题。

而女性就特别容易会出现宫寒、不孕、月经不调这样的问题,小肚子特别凉的厉害、下坠的厉害,并且月经量少、色淡,还经常的有血块。那肾还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问题,比如说影响到膀胱,就经常会出现小便频,并且晚上尿特别多、夜尿频多。影响到脾胃就特别容易会出现腹泻,尤其是早晨一起床就肚子疼、拉肚子,这叫五更泻,甚至严重点儿大便中经常会有未消化的食物。那肾呢如果影响到我们的肺,肾主纳气,就会容易出现呼吸比较表浅,甚至会出现哮喘的问题。所以说肾阳虚是不是会引起特别多的疾病啊?但是它的特点就是怕冷、手脚冰凉、畏寒、喜热而恶寒、舌质淡、舌苔白。那想要补肾阳,最常用的一个药物叫做桂附地黄丸,它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肉桂和附子,有非常好的引火归元、温阳散寒的作用。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阳虚非常的严重了,好长时间了,你还可以去应用又归丸,这个呢大补元阳的效果非常好,也可以去应用。

第二种情况就是肾阴虚,那肾中的阴气变少了,而阳气它没有变,是不是阳气就相对变多了,就容易出现发热。它的发热不会很严重,它会典型的出现手、心、脚心特别容易会发热,心里面还容易烦躁,那阴气变少了就容易出现口干、口燥,像这样的人多见,这个体型都是有点偏消瘦的。我们伸出舌头来看一下,舌苔通常的都比较少,舌头的颜色比较红一些,晚上睡觉一睡着了,身上就出汗,一醒了呢,身上一摸摸,汗津津的,但是汗就不出了,这叫盗汗。还有很多人会出现一过了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身上的一阵发热、出汗像潮水一样,二、三十分中来了又走,这叫潮热。还有很多人,你看两个颧骨这个地方还红红的,这叫两颧朝红,这些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肾阴虚的表现。那它还有一些肾虚的表现,那比如说呢腰为肾之府,它会出现腰酸,还会出现腿软的情况。

还有很多人会出现像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特别容易忘事情。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经常的牙齿松动和牙痛,因为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还有会出现脱发的问题,因为肾其华再发,他还会影响到生殖系统的问题,像男性的会出现像早泄、遗精这样的问题,而女性最多见的会出现像月经量少和闭经这样的问题。那如果养孝治疗肾阴虚的话,最常用的药物叫做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如果你发现自己这种热的表现特别明显的话,你还可以去用一个这个滋阴泻火的药物,叫做知柏地黄丸。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肾阴虚非常的严重,我们还可以去用一个大补真阴的药物,叫做左归丸,那他补肾阴的效果就非常的好了。

那最后再教给大家两个简单的穴位,一个是补肾阳的,一个是补肾阴,并且你自己就可以去操作的穴位非常好用,也非常简单。首先第一个穴位叫做关元穴,关元穴非常好找,它可以补益肾阳,但是要用艾灸的方式,在我们的肚脐往下三寸,也就是四个手指头并起来的这个宽度,在丹田所在的位置叫脐下三寸则为丹田。那这个穴位就非常好的这种补肾阳的效果。我们平时可以去经常艾灸关元穴来补肾阳。那第二个,如果你是肾阴亏虚的话,我建议你可以按揉一个穴位,叫做太溪穴,肾的原穴、太溪穴也非常的好找,它就在我们的脚内跟腱到跟腱连线的正中间。我们按的时候斜向内、向这个骨头边去按揉,感觉非常的酸、麻、胀就可以了。

这个穴位按揉有非常好的滋补肾阴的作用,所以说你能分清自己属于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还是其他类型的肾虚又该怎么来用药了吗?记住最典型的表现阳虚:怕冷、手脚凉;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一个舌质淡、舌苔白,一个舌质红,舌苔特别少,没有舌苔。我们去根据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肾虚来去辩证用药,就能达到的非常好的效果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