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89岁乾隆长寿跟御药有关吗
2023/7/30 来源:不详法国敏白灵 http://pf.39.net/bdfjc/140122/4330823.html
御药房:明清皇家健康管理密匙
◆◆◆
文
石禄生
01
年,朱元璋在名将李善长、徐达的支持下,被拥立为吴王,史称西吴王。这一年,距离大明王朝的建立,还有四年时间。但朱元璋已经闻到了帝王的味道;他甚至在吴王的位子上,就开始了以帝王自居。
那么,一个帝王的标志性配置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帝王,有不同的想法。但在朱元璋看来,帝王的权力第一要素,是拥有御用的药师和药房。朱元璋是这么说的:“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意思是说,自上古时期的“三皇”以来,帝王都离不开药师。
所谓“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其人物配置有很多个版本:如伏羲、神农、黄帝,就是其中一个主流版本。“三皇”之中别的人不论,就神农(炎帝)而言,“神农尝百草”的典故就很能说明问题:炎帝本人就是药师出身。
可见,朱元璋的“帝王要重视药师”的思想,是有历史渊源与依据的。于是,朱元璋在年刚自封吴王时,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尚药局。古语中,“尚”同“上”。朱元璋意在成立帝王专用医药机构的想法,不言自明。
到了年,大明王朝成立,尚药局专为朱元璋服务的性质,已经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朱元璋还不满意,因为尚药局这个名称还不够直白。洪武六年(),贵为大明第一任皇帝的朱元璋,终于把尚药局改称为御药局。“御”者,帝王之象征也。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将医药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整个明朝社会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书写《本草纲目》,就发生在明代。当然这是题外话。
那么,御药局的功能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凡是皇帝家室用药,从开具药方到药物配制,统统由御药局负责。
御药局的人员配置十分齐全,太医、御医、药师、主管太监、侍卫、监制官员等一应俱全;从功能上分,把脉看病、开药方、采购药材、煎药、记录、封装、护药送药等,各种人员,各司其职。
可见,皇帝入药的流程和安全监管是十分严密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皇帝每用药一次,煎制的药物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用于御医、煎药师傅、主管太监等核心人员品尝,以确保安全无毒,并备份封存,以备查验;另一份则用于皇帝服药。
显而易见,明代御药局的安全防范,是十分严密的。据《明宫史》载:“祖宗以来,无一人敢无享私人药房者,防至密也”。就拿皇帝入药过程来说,每一次诊疗、选药、制药、尝药等一系列过程,都要详细记录于医薄上,并经每一个环节的核心人员签字确认,再加盖“中书省印合缝”,成为绝密资料,随时查考。
但即便御药局的安全监管等级如此之高,也不能保证皇帝的用药绝对安全。因为明代御药局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大漏洞:御药房的总管、第一把手是提督太监。众所周知,太监素来与后宫接近,如果后宫妃子、娘娘等人中有心怀叵测者,后果不堪设想。
果不其然,当明神宗的大儿子朱常洛,即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登基时,他的“后娘”、也就是明神宗三子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心里就打开了小算盘。
朱常洛本是宫女所生,自幼备受冷落;而三子朱常洵是正宫妃子所生,本是内定皇位继承人。无奈明神宗不好违背祖训,加上拗不过众大臣的意思,不得已才立朱常洛为继承人。
明光宗朱常洛
眼见朱常洛登基做了皇帝,郑贵妃于是授意她的亲信太监,也就是御药局总管太监崔文异,向明光宗朱常洛进献一种凉性的泻药:大黄。
大黄
那么新登基的朱常洛为什么要吃药呢?因为他打小受冷落,不受人待见,如今做了皇帝,后宫三千美人大献殷勤,任由他宠幸,于是他就像一匹脱了缰绳的野马,日夜纵欲,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掏空了身子,十分虚弱。
吃药是身体需要,但吃什么药是关键。在郑贵妃的授意下,太监崔文异主导御药局向朱常洛进献了大黄。朱常洛服用以后,一夜之间腹泻三四十次,导致他的身体机理再也难以恢复。
又过了些日子,鸿胪寺官李可灼向明光宗进奉了一种大补的仙丹——红丸。朱常洛心知服药有风险,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服用了它,结果不日暴毙。这就是史称“红丸案”的全过程。
直接让明光宗暴毙的药物,是红丸不假。但真正让他丢掉生命根基的药物,则是第一次服用的大黄,御药局供奉的药。可见,让太监掌管御药房,是多么凶险之事。
02
明末清初,大明御药局被李自成起义军部烧毁。清军入关后,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年()重设了御药房。
大清御药房跟大明御药局,一字之差,其实功能是一样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清朝御药房隶属于内务府管辖,这在根本上改变了由太监主导的格局。内务府的介入,让御药房成为朝政体系的一部分。
清代御药房分为内药房和外药房。内药房向皇帝家族供药,如皇族、后宫等;外药房向宫内大臣、太监、宫女等供药。毫无疑问,内外药房的区分,绝不仅仅是名称区别那么简单,药材来源、材质、管理措施等,两者有着云泥之别。
御药房下设御药库,就是存储药材的库房重地。因为早期的清朝皇帝用药,必须由御药房煎制,所以御药库只储存生药材。保存在御药库的药材,经严密保管,可以留存很久,也不会变质。关键是,这里储藏的药材,都是最顶级的名贵药材,想想都让人垂涎三尺。
那么,御药房的药材来源是哪里呢?一言以蔽之,早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御药房成年累月派出御医、内务大臣、太监、侍卫等采购团队,在全国各地寻访名贵药材;二是各地封疆大吏如总督,以及地方长官巡抚等人,有意识地搜罗当地名贵药材、偏方等,进献给皇帝,然后收入御药房。
仅此二项,御药房足以将全国的顶级药材一网打尽。但御药房的药物之齐全,远不止这些。还有民间的奇人异士,纷纷进献珍稀药材,不在话下。外国使节赠送的异域药材,也是屡见不鲜。
有感于御药房对皇家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了两块匾“药房”和“寿世”,悬挂于御药房内外。又在御药房中增设了药王堂。
所谓“药王堂”,按笔者的理解,应该是储存最顶级药材的库房,相当于御药房中的VIP。
雍正元年(),大清御药房有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或者说御药房突破了以往的药品采购常规,开始从民间药房批量定制药材。您猜得没错,第一家有幸被列入皇家御用药材供货商的,就是北京老字号药铺同仁堂。
同仁堂的发迹,始于一个叫乐良才的人,他就是同仁堂创始家族乐氏的一世祖。此人是个江湖郎中,行医久了,就成了名医。到了乐氏四世祖乐显扬,时值清初,他结束了世代为江湖郎中的传承,转医院的医职人员,这为他打开御药供应市场提供了良机。
在乐显扬的指导下,他的三儿子乐凤鸣编写了《同仁堂药目》,编印成册,在医术领域广为流传。如乐家预料的那样,《同仁堂药目》自然也引起了御药房的注意。御药房一翻书目:“哟呵,这同仁堂的药方,还真是靠谱。”自然就呈报到皇帝那边去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皇帝在登基的第一年,就以圣旨形式,宣布同仁堂为御药房的固定供货商,用现在的话来说,同仁堂是“皇家健康管理战略合作伙伴”或“皇家医药材料全面合作供应商”。
自此,同仁堂开始了为期年的大清御药房药材供应商的角色,直到清政权消亡才告一段落。百年老字号的分量,同仁堂就是凭借“御药特供单位”的声名挣来的。
讲述清代御药房的发展历史,同仁堂是无法绕过的一块招牌,因为它像一块楔子,深深地嵌入到了御药房的内里。
但实际上跟大清御药房结缘的民间名药铺,绝不止同仁堂一家,而是包括了其他几家老字号名药堂,它们有杭州的胡庆余堂、广州的杏和堂(陈李济)、山西的广誉远、陕西的时济堂、汉口的叶开泰。
清代社会医药领域,素有“四大药房”之说。其中同仁堂、胡庆余堂、杏和堂,全国公认包含在四大药房之内;而另一家“四大”之一,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版本,有认为是广誉远的(主流观点),也有认为是叶开泰或时济堂的(争论性观点)。但不管如何版本不一,广誉远、时济堂、叶开泰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药铺无疑,而且都跟大清御药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着重讲一讲山西老字号药铺广誉远。因为广誉远药铺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创立时间比同仁堂还早一百多年,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曾经风头无两。
年,太平军攻下南京,定都于此后(改南京为天京),洪秀全曾密令要将广誉远药堂(时称广盛药店)全部迁往南京。显然当时洪秀全在构想,自己当上皇帝后,要把广誉远医药体系直接升级为他的御药房。无奈洪秀全没有当皇帝的命,他建立的短命政权没有来得及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
但由此一端,可见山西广誉远药铺跟明清皇家御药房有着密切的关联,否则洪秀全怎么会把广誉远看得如此之重、意欲夺取之为太平天国御药房所用?
作为在明清时期久负盛名,并与皇家御药房建立了密切供药关系的名药铺,广誉远药堂用于吸引御药房的招牌配药主要有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
03
明清两朝,御药(局)房存在的历史,时长达到五百七十多年。那么,御药房在保障帝王健康方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关于这一点,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御药房作为皇家御用医药机构,必然广罗天下奇珍异草作为入药材料。如此在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效应:
一是中华医术或医药的精髓尽在其中,这是好的一面;二是民间医药的糟粕,也会进入其中,这是不好的、被放大的另一面。因为在民间医疗领域,传统医学并未形成科学体系,各种装神弄鬼的江湖郎中、神棍也不少,他们带来的医药糟粕也难免进入御药房。毕竟,在古代,御医也没有能力去分辨所有的药材优劣,唯有实践才能检验出好坏。
但从实践效果看,御药房的保健作用、医疗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从明清两朝相连的时间角度看,两朝间隔不过两百余年,但帝王的平均寿命提升却十分惊人。明代帝王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而清代皇帝的平均寿命达到了54岁左右。
人们不禁好奇,难道明代的御药局,医药水平不如清代的御药房吗?答案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中华传统医药的标志性人物是李时珍,传统医药理论又以《本草纲目》为标志。而李时珍的医药名声,以及他的《本草纲目》,恰恰是在明末才成型的。
李时珍故去之时,距离明朝覆灭只剩大概五十年。可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所产生的医药影响,在明代御药房并没有来得及实施应用;直到清代,御药房的用药才真正大面积受到《本草纲目》的影响。
此外,御药房对于帝王的健康保障作用,还取决于皇帝本人的重视程度。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他个人很重视医药健康,并亲自创立了御药局,所以注重养生、尊医养生是必然的。结果如何呢?朱元璋活到了71岁。
朱元璋剧照
再看康熙以降的清代早中期诸位皇帝,他们大多还是比较重视御药房的建设,以及个人健康养生的。结果自然会说话:康熙活了68岁、羸弱多病的雍正也活了58岁、乾隆活了89岁、嘉庆活了61岁、道光活了69岁。
至于清代晚期的皇帝,自咸丰以来,几乎都短命,这个规律跟明代晚期帝王的寿命规律是一致的。说明越到政权末期,政局越动荡,帝王的压力和寿命长短,已经不是医药可以消解或控制的。还有一点,帝王的后代,到了一定时期,身体基因差,纵欲主义盛行,是必然现象,这也是短寿的主因之一。
以上所述,只是为了说明一件事:皇家御药房,在健康保障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清代御药房,由于受《本草纲目》普及性应用的影响,更是作用显著。
我们以活了89岁的乾隆皇帝为例。这个盛世皇帝,十分注重养生,譬如他在乾隆六十二年至六十四年两年期间,“共进生脉饮次”(史载)。这个“生脉饮”,是根据同仁堂的养生配方,调制而成的养生汤,具体成分是什么,今天的我们一无所知。
又如乾隆四十八年(年)秋,乾隆皇帝在外出打猎期间,食用的养生药材就包括了:茯苓、苏叶、半夏等27种;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宣化丸、参苏理肺丸等成药34种;牛黄、冰片、雄黄、犀角面等珍贵细料药物7种。这些药物,自然都是御药房提供的。而它们的来源,多半也是同仁堂。
根据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早年用于御药房的《同仁堂传统配本》、《同仁堂药目》材料,其中的中成药配方就有种。这只是御药房供应商同仁堂一家提供的配方数目,至于御药房本身记录存用的配方,更不知有多少。可见,清代御药房的医药管理,精细到了何等程度。
那么,清代御药房的药物,是不是仅限于皇帝及其家人使用呢?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事实上清代帝王中也不乏有共享精神者。譬如雍正皇帝就很喜欢把他认为是好东西的御药房养生品,赏赐给大臣们:
如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年),雍正帝亲批:赏总督、御史、巡抚、将军、提督、总兵、都统等各级将领平安丸,“共用平安丸捌万伍千柒佰丸”。
时过境迁、烟云飘散,时至今日,明清御药房的煎药味,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回首历史的点点滴滴,从古代御药房衍生而来的健康养生理念,仍不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着今天的人。
行文至此,或许有不少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明清御药房加起来共存续了五百多年,即便不论明代御药局,单单是清代御药房,其库存的药材就有海量之多,那么满清政权消亡后,这些海量药材是被人为毁掉了,还是流转到民间去了?
这里头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逻辑:凡是皇宫里的东西,有幸接触者断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毁掉它,而是千方百计地拥有它才是常理,不管是出于公或私的爱惜保管,还是出于私欲的攫取、盗抢或分赃,都符合这样的历史逻辑。由此可见,清代御药房的流出药材,在世间的存有量,或许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