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调理气机十大法,诸病皆除
2022/5/27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免费听红楼梦所谓调理气机,就是通过调整气机的运动,使其恢复到相对的协调状态,以达到除疾祛病“以平为期”的目的。调理气机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类十法。一、补益
补益类治法主要针对气化、气机无力的病证而设,根据其程度和表现的方式不同。具体方法有:
1益气法益气法即“虚则补之”,也称补气。凡气虚不充,升降运动无力之证,均可采用此法。此法主要用于心、肺、脾胃、肾等脏。方药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保元汤等加味。
2升提法升提法即“下陷者举之”之法。适用于气虚较甚,无力升举反陷下之证。心肺气陷者,张锡纯称为“大气下陷”,用“升陷汤”治疗。脾气无力主升而下陷者,也称为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重用黄芪益气,用升麻、柴胡升举其气,或用“理中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大肠气陷和胞宫气陷也可选用此法。
3纳气法本法主要针对肾气虚衰,潜降下纳之力不足而设,患者轻者仅有呼多吸少,气不接续的表现。重者虚阳上越,欲有外脱之象者非用此法不可。
轻者用金水肾气丸(地黄、茯苓、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枝、牛膝、车前子、附子),重者用黑锡丹(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以镇纳浮阳。
4固脱法固脱法用于气虚已极,非但不能进行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而且气有暴脱之象,此时宜峻补其气,同时加入一些收敛欲散之气的药物如乌梅、山萸肉、龙骨、牡蛎、磁石等品。
由于上述四种方法运用的共同基础是气虚而致升降运动失调,所以其共同选方原则就是“虚则补之”,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治法。
二、疏导气机升降运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时,在去除诱因基础上,还需给予疏导,使其顺利进行升降出入运动,按气机障碍的程度。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行气法行气法又称理气、利气、疏气、解郁等,适用于气滞、气郁之证。凡肝气郁结,痰食郁滞胃院,大肠气滞,胸中气机不宣,甚至于气滞血瘀,气郁水停者,都必须以行气之法疏导之。其方剂种类甚多,如柴胡疏肝散、越鞠丸、木香顺气丸、槟榔四消丸等。
2破气法破气法适用于气机郁滞之重证。凡胸腹痛甚,食滞不化,癥瘕积聚等,均可用破气之法。如青皮、枳实就是破气良药。
3宣气法宣气法仅指肺气塞滞时所采用的宣通肺气之法而言。当寒邪犯肺,气机失宣,出现胸部憋闷,咳嗽气逆时,就要采用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等宣通肺之气机的药物。
三、矫正矫正气化气机主要是针对气机升降逆乱(反作)所致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
1降气法降气法适用于气机上升运动太过,下陷之力不及者,运用本法可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而平顺,故又称平气法、顺气法。主要用于肝气上逆(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胃气上逆,以及肝胃之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痰浊上涌引起的肺气上逆证等。常用方剂如: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葛洪(-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陶弘景(-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如上所述,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隋唐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年)。他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精于医药。著《备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在胃:气逆于胃,则症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临证可据证候之寒、热、虚、实,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散等方,以和胃降逆。
在肝:气逆于肝,则症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临证可选用天麻钩藤汤、镇肝息风汤等。
在肺:气逆于肺,则症见咳嗽、气喘、胸闷、气憋等,临床治疗时,在辨别外感或内伤的前提下,针对证候的寒、热、虚、实予以施治,可用桔梗玄参汤(桔梗、玄参、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五味石膏汤(五味子、石膏、杏仁、半夏、茯苓、桔梗、生姜)等。
2镇逆法镇逆法的适应证较降气法的适应证为重,来势凶险而猛烈。如因肝气升发太过,血随气涌之吐血、晕厥证等,则必须选用此法。方如镇肝息风汤,方中必须要用珍珠母、磁石等重镇之药。此外,上述因肾气虚损之极时所采用的纳气法,其重证选用的黑锡丹,也属此类治法。但前者属虚,此乃实证,性质有别。
3收敛法收敛法适用于气化、气机升散太过,潜降内敛不及的喘促、汗出过多之症。主要是收敛肺肾之气,方如牡蛎散(《和剂局方》)、玉屏风散等。上述方法,是调理气机的常用方法,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临证时应辨清气机失调的具体情况,属于何种类型,然后灵活运用,随证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