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长沙

2022/10/26 来源:不详

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http://m.39.net/news/a_5969989.html

张仲景祠故址雕像(供图:长沙犟牛)

前两篇介绍的辛追夫人和贾谊都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和对外开放,经过“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国力强盛,西汉王朝延续了年。但再强盛也逃不过封建王朝的周期律,西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成风,社会动荡不安。公元8年王莽篡政,西汉灭亡,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说来刘秀也与长沙有密切关系,他的五世祖是受封在长沙国的定王刘发,现在还留有地名的定王台就是刘发思念远在长安的母亲修建的。刘发的母亲唐儿本来只是汉景帝的妃子程姬的侍女,程姬因来例假,指派唐儿侍寝景帝,巧的是一夜承欢竟怀上和生下皇子刘发。由于唐儿身份低贱,刘发被打发到长沙,但他这一远支旁庶倒是争气,不仅恢复了汉王朝,还实现了“光武中兴”,将汉王朝又延续了年。传位到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时,国事再次一塌糊涂,公元年东汉覆灭,进入三国鼎立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生活在东汉末年。

南阳医圣祠(供图:长沙犟牛)

张仲景的生卒年月不详,大约活到60多岁。他也不是长沙人,祖籍河南南阳,历史上的名人姜子牙、百里奚、范蠡、诸葛亮都是他的老乡。张仲景本属于一个大家族,但东汉末年瘟疫不断,“建安七子”之一的诗人王粲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仅张家族人就死去多,这促使年幼的张仲景决心拜师学医。经数十年行医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最有影响的中医学典籍。古代有五位著名中医: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隋唐时期的“药王”孙思邈、明朝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扁鹊见蔡桓公》曾是我们学过的课文,留下“病入膏肓”的成语。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主要在北方行医,张仲景在湖南行医。华佗医术高超,曾用“麻沸散”麻醉病人做剖腹手术,为关羽刮骨疗疮,开外科手术之先河。他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治病,被曹操认为是要谋杀他,华佗下狱被杀。最为可惜的是他将毕生心血整理的医书托狱卒带出,狱卒的老婆胆子小见识短,担心惹祸,付之一炬,实在是中医学极大的损失。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比华佗医书运气好点,但原著也已失传。后人根据《伤寒杂病论》残本整理编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医院校的主要基础课程。《伤寒论》中首处方,成为后世中医广泛采用的经典药方。例如具有滋阴补肾功效的六味地黄丸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治疗感冒和流感、抗病毒的常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起源于“麻杏石甘汤”。“六味地黄丸”至今是受欢迎的常用药,几年来冠状病毒肆虐,好多地方“连花清瘟胶囊”卖断货,真应该感谢这位老前辈。

南阳医圣祠(供图:长沙犟牛)

张仲景是名医,怎么又被朝廷指派到长沙郡来担任太守呢?这就需要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有所了解。周朝以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当官的世代为官,这就是古代的“血统论”。秦朝多以军功授官,军功越大授官越高,这大概可称为“血酬”。汉朝以“征聘”“辟除”与“察举”为主,“征聘”就是皇帝亲自点名召聘人才,例如贾谊就是直接召为博士,“辟除”就是任命制,被皇帝和州郡长官看上的人可以直接任命,难免任人唯亲。“察举”就是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贤才各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这有点要求官员“德才兼备”、民主监督和选举的味道。张仲景就是被推举为“孝廉”,因而被指派为长沙郡太守。到后来官场腐败,卖官鬻爵,“察举”制度也变了味,有一首当时的童谣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我童年在我母亲的扫盲识字课本上读到过这首童谣。隋唐时期开始科举考试,自由报名、开科取士,从院试到乡试,再会试到殿试,由秀才到举人到进士,为寒门学子打开了进入官场成为朝廷命官的上升通道,类似于现在的大学和公务员考试。“范进中举”就是反映科举制度的真实范例。这种相对公平的选用官员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由袁世凯、张之洞等奏请废止,改为兴办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各类专门学校。直到现代还不难发现“世禄”“辟除”“科举”这些选拔制度留下的痕迹,反而是“察举”难见踪迹。

邓州张仲景墓(供图:长沙犟牛)

张仲景在长沙十多年,履行太守职务之余不忘为百姓行医,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不办公,专为贫贱者问诊,广施汤药,不收分文。古代有规定“官不入民宅”,他不便上门看病,就贴出告示要百姓来他的太守衙门公堂上就医,这就是“坐堂医生”的由来,后世药房也多以“堂”命名,例如“同仁堂”“百草堂”“九芝堂”“楚济堂”“药王堂”等等。张仲景如果活在当代,他就是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官员干部学习和发扬光大。

邓州张仲景墓(供图:长沙犟牛)

张仲景去世后归葬河南,长沙百姓怀念他,代代传诵他的故事,清乾隆年间兴建“张仲景祠”,三百余年香火不绝。湖南湘雅医学院的老校歌开头几句就是“长沙张仲景,医学溯先贤,泱泱乎流风千载,湘雅树中坚”。张仲景祠后因扩建道路被拆除,年6月,长沙市政府在张仲景祠故址建立雕像以表尊崇纪念。雕塑背西向东,高瞻远瞩,峨冠博带,须发飘飘,目光炯炯,俯视众生。左手持一卷木简,应是他的心血之作《伤寒杂病论》。神态表情既有医者的仁慈,又有为官的尊严,令人肃然起敬。基座上刻有介绍文字:“张仲景祠又名张公祠,故址位医院内。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张仲景(约公元—年)东汉时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建安七年(公元年)出任长沙太守,任期内值长沙瘟疫流行,乃坐堂行医,为民治病,拯救众多百姓”。

当下肆虐的新冠疫情是又一次瘟疫流行,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不正是张仲景医生的化身?此时此刻,长沙民众更加怀念这位历史上曾拯救黎民百姓的医圣。

长沙于年2月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为止,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共有座。名城必有名雕。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雕塑,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人文历史和艺术造诣,给到访者留下深刻印象。与文字、照片、绘画相比,立体造型的雕塑具有更强烈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长沙街头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系列将以连载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长沙系列雕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