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商帮文化武安药商在蔚县
2023/4/29 来源:不详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40228/4345643.html
蔚县古称蔚州,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西南隅,地处太行山西北麓,与恒山、燕山三山交汇之处,属冀西北山间盆地,水资源丰富盛产小米,旧时为贡米。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得名于飞狐口又称飞狐峪)便是连接涞源和蔚县的必经之道,是来往于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及蒙古草原的古道。是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最北面的一条即是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也是商贸往来必经之路。草原上的牧民和汉族商人通过飞狐陉进行中药材、茶叶、皮毛、马匹等物资的贸易活动,因此蔚县便成为这条商业往来的商贸重镇、张库商道上重要的商贸基地。武安药商懂得“知地取胜,择地生财”,便最早踏入这个地方经营药材、茶叶的外地商人。武安商帮人在没有路的年代,在有路而没有火车、汽车的年代,是从这些大峡谷中艰难地走进来又走出去的,最终走向了商业王国。武安药商在蔚县的“广德永”就是大清咸丰末年在祁州药王庙成立以县立邦“彰武帮”的42会首之一。因此武安药商成为了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北方药业的“犹太人”。这是一个历史现象,也曾是一个商业奇迹:武安人“通慧而善賈,人尽商,乐为远游”。
据《蔚县卫生志》记载:“我县的药铺药号兴起于明朝。到清嘉庆年间,以武安县为主的药商不断来我县行医设店,全县主要集镇均设有规模不等的药铺药号。八大镇一些较有名气的药铺药号多为武安人开设。”
武安商帮,药行天下,遍布长江以北;加之绸缎商,几乎遍布全国了。因此武安商帮自古即有“南绸北药”之称。追其源,我们武安县自明代中后期,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灾荒不断,先辈们被逼无奈外出讨生活。开始祖辈们各行买卖都尝试着去做,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武安最多商贾,厢坊村墟罔不居货”说明彼时武安从事商业的人很多了。那么在众多买卖行当中,先辈们逐步创出了适合自己的路来,那就是药材、绸布等,而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广、经营之顺的当属药材生意了。
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蔚县的药商是武安县大贺庄人,“清嘉庆十年(年)武安县大贺庄姓胡的在县城开设广德堂药铺,加工炮制药材,自制丸散膏丹,批发、零售中药”。
继大贺庄人开设“广德堂”后,嘉庆二十四年(年),武安县徘徊镇赵氏兄弟二人先在西合营下堡街东开设“恒兴盛”药铺。以炮制中草药材为主,经营自制丸、散、膏、丹等成品药。站稳脚跟后兄弟二人便分开经营,赵兄独自经营,并在白乐、代王城、桃花、西合营等地开设有分号。“恒兴盛”药铺兴盛时员工达30余人,其中医生5人。赵弟在蔚县城北街路西开设规模较大的“恒兴荣”药铺。后又在吉家庄、西合营、北水泉、桃花镇设立了“恒兴荣”分号和“恒兴太”、“恒兴公”药铺,同时聘有张宝、雷跃氏、康参天、王良氏、刘雨亭等中医坐堂应诊。
其后武安药商陆续来蔚行医售药。约大清道光年间“广德永”药铺便在蔚县开设,并很快在县城设有“北柜”,桃花堡、暖泉镇等乡镇均开设了分柜;宣统二年(年),武安县药商胡老井(大贺庄人)在县城开设“广德隆”药铺;同年大贺庄胡广树(胡振美的祖父)在暖泉镇上街开设广树成药铺,后聘名医周老相坐堂行医;年,名医刘老芳(小孩刘)在蔚县城北街开设济春堂药铺,以儿科诊疗为主,影响颇大;年,回春堂开设于西合营镇内,经营本店炮制的丸、散、膏、丹,原材料主要从武安县药市购进。兴盛时店员达30余人。相继有裴宠、康智、韩一吾、梁素林、贾廷举坐堂行医。该店炮制的“六味地黄丸”、“百消丸”、“石磺丸”、“木香顺气丸”、“冰硼散”、“红升丹”、“蜈蚣膏”、“甲鱼膏”等尤为著名,曾远销张垣、保定一带。年大贺庄村胡家仪在县城南关西开设“万育永”药铺;年,武安人郭守庭在蔚县北水泉开设增盛魁药铺。
以上所述仅为《蔚县县志》和《蔚县卫生志》记载的武安商帮较有影响力的药铺商号,而我搜集的一张大贺庄村药商老照片上边文字横幅明确标有“蔚县大南街德和庆全体摄影成纪叁伍年叁月壹日”,并无记载。
清末民初蔚县药铺的发展日呈规模,到民国期间蔚县有大小药铺20余家,且绝大部分是武安药商,武安药商的这个个历史现象,确曾是一个商业奇迹。武安药商始终遵循“无药难成医,无医药难为”,因此几乎所有武安人的药铺,都要聘用中医或东家掌柜即是中医,广德隆东家胡老井便是在蔚县很有名望的中医。稍有规模的药铺商号更要聘用名中医坐堂应诊。《蔚县卫生志》记载:“除伙夫外,伙计均为十五、六岁左右的武安人。店规颇严,首重医德,对待患者热情周到,名声极佳。”这是武安商帮的用人和经营特色。他们早期原药从祁州药市购进,去时带上蔚县当地特产中药材,比如台党参、大黄芪、北柴胡、黄芩等车不空载商不虚行。到民国14年(年),武安药商们将蔚县中药材销往京、津等地渐成规模,同时购进本地所需药品。日本占领时期从天津购进中药材。
武安商人开始先是租典铺房经营,稍有积蓄便买铺或购地建铺经营,规模大都是前店后厂,加工炮制药材、自制成药销售。民国18年(年),当时的民国政府通过了《废除旧医、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蔚县中医药业受到一定打击。就在这一年西医诊所进入了蔚县,但设备极为简陋,治疗方法简单,并没有彻底打垮我们中国传统医学,武安商帮秉持自己的经营理念,在艰难中深信:中药之为物,不仅可化为汤、丸、散、膏、丹之剂,更可化为文化、灵魂之剂,是如中华五千年文化,融于国人的生活甚至血脉治中。成功渡过难关,使中华医药瑰宝得以延续发展。因此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利国利民,正如“药者医人,文化警世育人”。然而到了日寇占领后,动荡不安的社会民不聊生,日寇打压民族工商业,中医药行业日渐衰退,武安药商不畏强敌,坚强的挺到了解放,年公私合营后,归入供销社。
纵观武安商帮先人们在蔚县,跨过虎狼成群的崇山峻岭,越过险山孤口的飞狐峪,肩扛车推的创业史,以及百年来的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统治阶级的朝令夕改,是何等的不易,他们不仅具备强大的体能、胆识、智慧,还要有足够的耐力和勇气,为了生存,更为了一大家人更好的生活,不畏艰辛,千里迢迢,漫游天下,经商为生,治病救人。勇拓出一条行医卖药为生的道路,这条药路灌注了药商们的艰辛和血泪,寄托着的则是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蔚县卫生志》记载“清宣统二年(年),武安药商胡老井(武安县大贺庄人,蔚县名医),在县城开设“广德永”药铺,其侄胡家仪拜其为师。十余年后,师徒分业,年胡家仪在县城南关西开设“万育永”药铺。同年广德永改称广兴隆药铺”。以上对“广德永”这段记载跟我收集的“广德永”药号开设信息不符,其一,早在咸丰末年,在祁州药王庙成立彰武帮,碑记42会首中即出现“广德永”。其二,我收集的大贺庄老契约,一张光绪二十二年分家契约中也有“广德永”,因此,宣统二年开设“广德永”不实。究其始开药号年代,我认为应从嘉庆十年开设“广德堂”说起,应该是其演变改名的结果,至于什么时候改得名,应该比咸丰年更早一些的道光年。而且“广德永”药铺并不是单柜,《契约》显示,在县城有“北柜”,桃花堡、暖泉镇等乡镇均开设了分柜,兴盛时规模颇大。我收集的大贺庄民国十七年商铺买卖契约显示“广德隆”而非《卫生志》所述的“广兴隆”。胡老井于宣统二年开设的应该是“广德隆”药铺,而年是“广德隆”将“广德永”部分柜面收购,并非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