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
2024/12/20 来源:不详“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曾提到“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一方,书中记载道:“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书中记载的“八味肾气丸”可以算得上是六味地黄丸的“前身”。
北宋著名医学家钱乙在八味肾气丸的基础上进行了化裁,去掉了肉桂、附子两味药,于是将改动后的方剂命名为“六味地黄丸”。
后世明代医家张景岳在评价张仲景的肾气丸时说:“善补阳者,当从阴中求阳。”
六味地黄丸,是一张滋阴补肾的方子,而在这个方子中再加了附子、肉桂,并且,附子、肉桂的用量非常之少,是谓在大量滋阴药中使用少量阳药以扶肾阳,这是医圣张仲景的智慧。
钱乙,从医圣肾气丸中,去掉附子、肉桂,化裁出一些滋阴的方子,更是深谙医圣组方之精髓,这哪里是一般大夫可以理解其中之奥妙。于是,钱乙的这张六味地黄丸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抄使用。
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六味药组成,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
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
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肾肝脾三脏兼顾,以滋肾精为主。
中医认为精气藏于体内,才能使气血运行有力,而肾阴不足,肾的精血就得不到滋养,不仅影响肾功能,还会影响全身气血。所以,对于肾阴亏虚所致的病症,六味地黄丸均有疗效。